随想241226
《戏梦巴黎》的随想
不要磨灭一点惊喜
一直记得一个说法,读小说不要看插画,因为看了插画后,小说里的 characters 的形象就不再是你的想象了。记不得在哪里看到的,甚至可能是初中的语文阅读题,不过我倒是百分百笃信这种说法的,以至于引申到了很多方面。
我倒是不那么厌恶剧透,但哪怕是一句的影评,一个预告,乃至于一张海报,都同剧透一般会磨灭掉剧情给我的一点惊喜。是的,只是磨灭一点。
但在看《戏梦巴黎》前,拒绝看影评简介,我倒不是因为怕失去惊喜。
我的想法
我向来是喜欢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想法的,这种确定的感觉很重要。在浸润了对“现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阻止居伊·德波所谓的“景观”对我“纯洁”的想法的侵蚀。因此在看《戏梦巴黎》前,我承认我抱着我所鄙夷的“神圣感”去看这部电影,因而不想被影评简介中透露的观点————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影评人希望表达的观点————所影响,纵使资本主义下电影本身也是基于追逐利润的扩大再生产的副产物。
电影
不出所料地扯远了,看电影前,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零零碎碎的关键词:“文艺”、“三级片”、“毛主义”、“五月风暴”,其实就这四个词,我期待着能从观影中汲取到法国乃至欧洲在上世界六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令我失望的是,在最直接的层面,电影似乎始终在利用“性”的禁忌来表现一种超越的感觉,而剧中人物的台词与思考,却始终停留在一种“现代”的思维中。例如剧中的三人有着超越现实的关系,但是本身对于这种关系的理解却仍是看作是一种禁忌的玩乐————“如果你爸妈知道了怎么办”“她们不会知道的”“万一呢”“自杀”。当然,我们可能需要考虑他们仍然生活在真实的现代的社会中,这种“禁忌的玩乐”带来的社会性死亡确实可能是一种灾难,但我仍然更希望他们超越这种现实的观念,去理解与接受这种的关系真实存在的道理。
此外,电影中出现的毛的海报也是我观影的原因之一,这部剧对毛、革命、五月风暴、反战(越南战争)的讨论也仅仅在父子的交流、两个男主的交流、极少的画面中展现,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极其精准的狗哨政治。
不过影中的两个男主关于越南战争的争执与最后一幕中美国小伙与法国浪子的暴力革命之争(对印上里奥读红宝书中“革命是暴动”的观点一幕)倒还是给了我一丝丝的惊喜,是的,只有一丝丝。
爱
不过电影终究还是催化出了我的一点灵感,关于爱的看法。
我的理性想来都是乐意去接受开放式的关系的,但感性上始终期待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我讨厌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但很遗憾,感性始终更胜一筹,而理性也始终坚定。
但忽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有了一小步推进。我喜欢全新的想法,这会带来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情绪————惊喜。
对于接触恋人的其他男性,我总是担忧他们对我的地位造成威胁,比我更好,更吸引女友,从而从我这里夺走伴侣。但是,其实问题的关键很简单,我并不需要与恋人占据对方生活的百分百,并不需要比所谓“竞争者”的全部方面更好,我只需要因为我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对恋人的吸引,在恋人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位置。
不用成为全部的百分百,只做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影评
有了自己的想法,该去看看影评了。
庸俗地讲,无论好坏,我喜欢不同的观点。